雁行计划7月行动纪实:让急救成为社区的“基础配置”
据《中国心脏骤停流行病学研究》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超104万人遭遇心脏骤停,其中68.4%的病例发生在家庭场景(基于北京、郑州、深圳、珠海四城院外急救样本分析)。更令人警觉的是:心脏骤停发生后4分钟内实施急救,患者生存率可达70%以上,但我国目前急救知识普及率不足1%——这一数字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更不及欧美地区(超30%)。 数据背后,是无数个“来不及”的遗憾:当独居老人深夜倒地,当孩童在家中意外呛噎,当邻居在楼道突发晕厥……黄金4分钟内,专业救护车往往难以抵达,而第一个伸出援手的,只能是你、我、他——每一位社区居民。 急救科普,不是“可选技能”,而是社区安全的“基础设施”。
2025年7月,悦尔救心携手广州越秀物业发展有限公司、广州市大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和广东至诚岭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分别在广州天河区和番禺区开展了5场急救科普活动,让500名街坊直接受惠。悦尔救心的急救志愿者用真实案例与数据证明:当急救知识成为社区的“共同语言”,生命救援的最后一公里,才能真正被打通。
7月19日,在天河区名雅苑社区,一位坐着轮椅的爷爷在急救科普摊位前逗留了半个多小时,认真地听着急救志愿者讲解关于AED操作的流程以及注意事项。爷爷还不时跟志愿者确认:“这个电极片是贴在这里吗?”“是按这个键放电吗?”当志愿者在演示AED操作全流程时,他特意让志愿者放慢动作,自己跟着一步步比划,嘴里还小声念叨着:“先开机,再贴上电极片,再听语音提示……”爷爷在离开科普摊位前,小心翼翼地将科普单张折好放进口袋,拉着志愿者的手说:“我腿脚不利索,但脑子还清楚。今天学的,我得带回跟我家人说一下,万一哪天用得上呢。”
救心急救志愿者为街坊介绍AED的操作
同一天,在番禺区和樾府1期社区,急救科普活动也得到街坊们的青睐。有一位阿姨在科普摊位逗留了很多,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心肺复苏,那股认真学习的劲儿让志愿者们深受鼓励。她结束练习后还跟物业的同事反馈,这样的活动值得在社区里多多推广。当天科普活动才刚结束,社区物业的负责人就迫不及待向急救志愿者发出邀请,希望继续给2期社区的街坊居民也科普一下心肺复苏、AED使用和气道异物梗阻解除法等这些实用的救人方法。负责人还说:“我们社区太需要这样实用又有意义的科普活动了,您们能来做急救科普,我们一定全力支持和配合的。”
急救志愿者结合教具为街坊科普心脏骤停患者急救全流程
这两个故事,只是社区对急救科普需求的缩影。从白发老人到物业管理者,从个体学习者到资源链接者,急救科普的种子已在社区生根发芽。社区是家的延伸,更是生命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当轮椅上的爷爷为了能给家人传递救命方法而认真学习AED操作,当物业负责人主动成为社区急救科普的推动者,我们看到了社区急救的无限可能。
当1%的普及率遇上104万/年的心脏骤停案例,每一个的未被普及,都可能成为生命逝去的缺口。但数据背后,藏着改变的可能——你的一次学习,可能挽救一个家庭;你的一次分享,可能激活整个社区;你的一次参与,可能改写“1%”的未来。生命无法重来,但急救可以准备。从今天起,让我们把“不会救”变成“我会救”,把“没人教”变成“我来教”。下一次意外发生时,希望站在患者身边的,是掌握急救技能的你,是每一个愿意伸出援手的社区居民。如果你也想把这样的急救科普活动带进你的社区(广州市内),让更多的人可以学习和掌握紧急时刻的救人技能,欢迎联系我们!
雁行计划是什么?
雁行计划是广州悦尔公益基金会联合深圳市朴美公益基金会,在广东省红十字会、广州市红十字会、共青团广州市海珠区委员会等单位的指导下,组建红十字青年急救培训导师团及开展社区常态化急救普及公益项目,旨在推动公众关注和参与急救常识普及。自2022年8月启动以来,近300人经培训成为持证应急救护员并成为项目青年急救宣讲志愿者,将心肺复苏术(CPR)、自动体外除颤仪(AED)使用等急救知识和技能,带到广州市七十多个社区进行科普推广。
雁行计划急救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 社区合作伙伴招募
如果您所在的公益组织、志愿者团体等对急救科普活动感兴趣,也希望可以把这样的活动带到您所在的社区里(仅限广州市区内),欢迎跟悦尔救心项目组联系,我们将免费派出持证急救志愿者,偕同急救科普教具,来到您所在的社区,与社区居民、企业员工等分享心肺复苏(CPR)、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的使用方法和学习海姆立克急救法,让更多的人认识和掌握急救知识。
(若有合作意向,请扫码留下您的联系方式)